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25年持续下降,即便2001年展开的体育新课程改革再次重申增强体质的课程性质,10余年来,学生体质依然不容乐观。2007年推行《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》至今,学生的体质仍没得到根本改善,肥胖率、近视率居高不下,耐力素质等依然下降[1]。体质健康状况不良的原因何在?诸多研究已从多个视角加以探讨,多数研究认为体育锻炼、饮食、睡眠、课业负担等对体质的影响较为突出[2-5]。体育锻炼尽管被排在首位,但仅仅靠体育课上的体育锻炼是无法增强体质的。因为,学生的饮食、睡眠、课业负担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体质。比如,睡眠不好,加大运动量,反而有害体质。另外,体育课增强体质的局限性还表现在,课时的不足和课堂上单纯用于体育锻炼的时间有限。目前,国家规定小学1~2年级每周4节体育课,小学3~6年级与初中各年级每周3节体育课,高中各年级每周2节体育课[6]。仅有4、3、2学时体育课,难以在课堂上保障增强体质。更别说那些场地器材条件不达标学校的学生,想通过体育课增强体质更有难度。
体育新课程改革一个突出的变化就是提出了“目标引领内容”,而且,在2001年出台的《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》(实验版)中,有人曾做过统计,大约有200多个大大小小的不同层次的目标。2011年再次修订的《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》中,也同样能够看到由上百个不同层次的目标构成的体系[11]。不管目标的层次性是否清晰,也不论目标的提出是否具有针对性,但作为体育课堂教学而言,各任课教师依据水平、学习方面的目标,进一步设置课堂教学目标的时候,需要考虑一个十分关键的词语“准确性”。因为,只有目标设置准确,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能得以体现,同时,内容的安排和练习方式的确定才更为明确和具体。但是,就目前体育教学目标设置的情况来看,那些不确定、不具体的,宽泛、宏大的目标较为多见。教师在设置教学目标时,遇到如下困难:(1)一些教师不知道什么样的目标才是具体的。因此,就很难设置出具体而准确的目标。(2)一些教师不知道如何使目标具体化。有时,一些教师已经知道了哪些目标是具体的,但是,由于未能掌握具体设置目标的技巧,也同样设置不出具体而准确的目标。(3)一些教师忽略了目标在体育课堂上的具体落实。有些人只是重视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,尽可能地将目标具体化,但是,却忽略了体育课堂上的落实,结果是目标设置与课堂教学目标达成相分离。
历时十余年的体育新课程改革,尽管取得了诸多的经验,但困扰新课程改革的难题更不容忽视,无论是体质健康增强、健康知识融合教育,还是模块教学落实、内容确定和目标设置的难题,都在一定程度上阻碍课改的进程,及时有效地探寻突破难题的策略至关重要。